ILS校准过程中常见的五个技术误区
盲降系统(ILS)校准过程中常因环境干扰、过度依赖自动化、地网维护疏漏、功率调节不当及数据记录缺失导致偏差。重点需排查物理环境干扰,结合手动验证关键参数,定期检测地网接地状态,科学分析信号问题,并完整保留校准过程数据,才能确保雷达导航信号的精确性与稳定性。
校准前忽视环境因素
很多工程师在ILS校准前急着上手操作,却忘了先检查周边环境。比如雷达天线附近的金属护栏、临时搭建的施工架,甚至天气变化导致的湿度波动,都可能让信号反射出现偏差。校准前花10分钟绕设备走一圈,排除干扰源,能省下后续返工的时间。
过度依赖自动校准模式
现在的盲降系统大多支持自动校准,但完全依赖这个功能容易踩坑。遇到过用户反馈“自动模式一切正常,但飞机着陆时仍有偏移”,后来发现是系统误判了跑道中线信号。手动复检关键参数,尤其是航向台和下滑角的交叉验证,才是稳妥的做法。
忽略地网接地状态
地网(Ground Grid)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是常见隐形问题。曾有案例显示,雨季时土壤含水量增加,导致地网电阻骤升,直接影响航向信号稳定性。建议每季度用兆欧表检测一次,阻值超过4Ω就得优先处理。
盲目调整发射功率
遇到信号不稳定时,有人会直接调高发射功率试图“压住干扰”,但这可能适得其反。功率过高不仅会加速设备老化,还可能引发相邻频段串扰。正确的思路是先分析频谱图,定位干扰源类型(比如附近通信基站),再针对性调整频率或加装滤波器。
跳过阶段性数据记录
校准过程中实时记录各节点数据看似麻烦,却是排查问题的关键。某机场曾因未保存中间参数,在后续复检时无法快速定位航向台偏移原因,最终不得不重新执行全套校准。用Excel简单记录时间、参数值和环境指标,后期能少走很多弯路。